- 刘春航;
国际金融危机之后,监管宽容问题及其治理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国际监管组织和各国监管当局在强化监管履职、减少监管宽容等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本文在梳理分析银行监管宽容成因的基础上,对国际上治理监管宽容的实践经验进行了归纳总结。国际上的监管宽容治理主要包括三类:建立正式的监管干预制度,通过立法明确监管者在一定情境下必须采取监管行动;将早期监管干预机制嵌入日常监管流程,促使监管者更加主动地针对风险隐患进行早期监管干预;建立监管绩效考核框架,完善监管问责机制。对我国而言,可以从进一步完善前瞻性风险监测工具与手段、完善银行监管绩效评价机制、探索建立正式监管干预制度、完善问题银行处置和退出机制等方面,继续完善监管框架和流程,以进一步提高监管有效性和有效防范监管宽容。
2018年12期 No.84 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5K] [下载次数:386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1 ] - 廉保华;高磊;朱丽丽;周磊;武茗;
银行业积极贯彻"十九大会议"精神,纷纷推动向高质量发展转变。中央政治局会议进一步提出,要抓紧出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使各地区、部门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有所遵循。本文立足于商业银行"双重属性"——市场主体共有属性和经营风险特殊属性,对银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涵义进行了理论阐述,并尝试从全要素生产率和风险调整收益率两个维度,构建了商业银行高质量发展评价的模型。本文以35家商业银行为样本,选取了2013—2017年间的经营数据,量化评估了各家银行的高质量发展水平。研究发现,银行业整体发展质量有待提升,高质量发展水平逐步分化;商业银行经营效率相对集中,风险控制水平差距拉大。
2018年12期 No.84 17-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8K] [下载次数:1575 ] |[引用频次:53 ] |[阅读次数:1 ] - 王喆;张明;
2017年以来的"去杠杆"金融监管浪潮,使得影子银行风险成为关注的焦点。本文对影子银行的风险特征、风险溢出以及风险监管进行了全面研究。中国的影子银行体系风险逐渐积累放大,并集中于房地产和地方融资平台。由于影子银行具有期限错配、监管套利、信用转移、高杠杆性和高关联性等属性,因而存在风险产生、转移和放大机制。通过梳理相关研究文献可知,影子银行的风险对商业银行、货币政策及实体经济具有外溢效应。对影子银行的风险监管,体现了统一监管主体和标准、打破刚性兑付、增加信息透明度等发展方向,"去杠杆"监管政策有效控制了影子银行风险。未来,金融监管仍需要注意适应不同银行的承受能力、实体经济的融资需求、金融机构的长远发展以及宏观经济金融环境变化。
2018年12期 No.84 34-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6K] [下载次数:2176 ] |[引用频次:60 ] |[阅读次数:1 ] - 包艳龙;
根据巴塞尔委员会发布的《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监管标准》,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于2018年5月30日制定并印发了《商业银行银行账簿利率风险管理指引(修订)》。基于这些文件的规定,本文分别利用净利息收益法(NII)和经济价值法(EVE)度量了我国26家上市商业银行的银行账簿利率风险。度量结果发现,样本银行的银行账簿利率风险从大到小的顺序为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大型商业银行。此外,样本银行在2017年年报中公布的银行账簿利率风险,要远小于基于新监管标准的测算结果。基于新监管标准的测算结果显示,约85%的样本银行超出了新的银行账簿利率风险监管标准。最后,本文针对银行账簿利率风险防控存在的问题,从监管层面、银行金融机构层面提出了针对性建议,旨在通过加强对银行账簿利率风险的监测,切实提高对银行账簿利率风险的管理水平。
2018年12期 No.84 54-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1K] [下载次数:596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2 ] - 耿嘉良;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转型对金融业服务实体经济的要求越来越高,但同时金融业面临的风险防控压力较大,强化监管是否会影响金融业服务实体经济引起了广泛关注。本文在梳理分析近两年银行业监管政策的基础上,从银行信贷供给的视角,建立了强化监管影响银行信贷供给的理论模型,分析了强化监管影响银行信贷供给的理论机制;并基于X省部分法人银行的数据,采用两阶段最小二乘法(2SLS),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强化监管并不会制约银行的信贷供给,相反影子银行的规范发展会对实体经济融资产生明显的正向影响;银行资本实力的增强会促进其加大对实体经济的资金投入,而企业不良贷款占比升高则会抑制银行支持实体经济。鉴此,本文建议应正确看待强化监管对银行信贷供给的影响,深入推进金融强监管;同时,积极支持银行补充资本以及更好地发挥融资担保对信贷供给的促进作用。
2018年12期 No.84 70-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6K] [下载次数:774 ] |[引用频次:38 ] |[阅读次数:3 ] - 魏明侠;赵艳;
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进步和民间金融需求的旺盛,推动了P2P网络借贷蓬勃发展。但由于网络环境的复杂性和金融市场的波动性,也使得P2P网贷具有较高的风险。本文建立了P2P网贷市场上各主要参与主体间的博弈模型,对借款方、贷款方、平台方和监管方两两间进行了博弈分析,并结合实际案例,对P2P网贷风险行为机理进行了探究。研究结果表明,在借款方进入市场环节,借款人的申请成本和信誉成本是过滤低质量借款人的重要因素;在借贷双方借贷行为发生阶段,利率和手续费影响贷款方的出借意愿,在借款金额和利息的基础上予以一定比例的处罚和信誉损失,会影响借款方违约程度,单笔小额资金有助于缓解借款方的还款压力,提高借款方的还款信心,减少赖账行为,降低风险;监管方严格监管收益和宽松监管收益会影响监管方的监管力度和平台合规经营收益,影响平台规范化经营程度,对平台的惩罚力度和监管方转移收入,会同时影响监管方监管力度和平台规范经营程度。这些结论有望对P2P网贷市场的良性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2018年12期 No.84 83-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1K] [下载次数:646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1 ] - 吴桐;李家骐;
本文从经济学角度分析了区块链技术与金融业互为补充、互相促进的逻辑。金融的本质是进行货币和信用的融通,而区块链的本质是分布式记账法与通证有机结合的一种技术框架,两者都存在有待改进的缺陷。金融体系难以有效解决的关键问题是信息不对称问题,以及与此相关的投资者非理性情绪,而这两个问题也是历次金融危机产生的主要原因;而区块链在当前的实践中难以形成有效的经济激励和价值流通,制约了区块链技术的应用与发展。鉴此,二者如能融合发展,则可以各自的优势弥补对方的缺陷:区块链技术可以利用分布式记账法的去中心化的特点,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传统金融体系面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而区块链可以通过建立以通证为标的资产的金融产品,例如比特币期货,来解决自身的融资和发展问题。最后,本文总结了区块链技术与金融业未来进一步相互融合、相互补充的可能形式。
2018年12期 No.84 98-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3K] [下载次数:1328 ] |[引用频次:57 ] |[阅读次数:2 ] <正>国际监管组织1.金融稳定理事会等机构就改革集中清算场外衍生品激励措施征询意见2018年11月,金融稳定理事会(FSB)、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BCBS)、支付与市场基础设施委员会(CPMI)和国际证监会组织(IOSCO)发布了有关集中清算场外衍生品的激励措施的咨询文件。集中清算标准化场外衍生品是二十国集团领导人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而承诺改革场外衍生品市场的支柱。该评估报告的结果将为相关标准制定机构提供信息,并在必要时为危机后的改革提供基础。
2018年12期 No.84 109-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5K] [下载次数:32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正>~~
2018年12期 No.84 112-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6K] [下载次数:7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正>《金融监管研究》是全国发行的金融专业学术期刊,也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和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期刊重要转载来源期刊,在全国金融实务和理论界拥有较大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本刊站在金融监管理论与实践前沿,刊发金融监管、风险管理、金融法规、金融发展等领域的原创性文章,旨在更好地引导学界和业界对金融监管、风险管理、金融发展等领域重大问题的研讨,进一步提升我国金融监管和风险管理的理论研究水平,以发挥理论的先导作
2018年12期 No.84 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7K] [下载次数:2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