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巴塞尔协议中国化的背景下,银行账簿利率风险管理的本土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本文通过静态风险敏感性归因分析和动态资产负债配置模拟,探讨了银行账簿利率风险随存贷业务和资金业务的演变规律,并为此搭建了“预估风险水位-制定风险底线-锚定利差曲线-配置风险资源-挂钩预算考核”的风险预算配置框架。不同于传统的风控技术,本文所构建的配置框架以守住风险底线为约束,建立NS模型利差曲线,根据风险收益比指标(WU值)搜寻高性价比资产,内生求解资产负债最优规模和风险资源最优配置问题,并据此制定风险中性的预算目标和按劳分配的业绩基准。研究发现,存贷业务为资金业务期限错配创造了空间,资金业务加杠杆具有灵活性但蕴含较大的利率风险;高额期限溢价的代价是承担更大利率风险,唯有转变资产投资理念方能实现风险资源的有效配置;传统存贷业务扎实的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禀赋资源更优,表明抗风险能力高低取决于本源业务的经营水平;预算考核嵌入全面风险管理闭环是完善内部激励约束机制的重要抓手,既不能过度激励也不能降低积极性是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内在要求。为落地风险预算配置框架,商业银行应坚持全行风险资源集中调度;做好精细化资产负债管理;完善利率风险管理的基础设施建设。
防范资本流入引发的金融风险,坚持统筹金融开放和安全是构建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体系、促进金融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的重要方面。本文基于46个经济体1996—2022年的数据,从多维度构建了金融稳定指数,并分析了资本流入结构对金融稳定的影响。研究发现,公共部门和企业部门资本流入会削弱金融稳定,而银行部门资本流入对金融稳定的影响相对较小;资本流入通过提高M2来削弱金融稳定性,并主要发生在公共部门;开放条件的改善能显著抑制企业部门资本流入对金融稳定的负向影响;实施宏观审慎监管政策能缓解公共部门资本流入对金融稳定的冲击。本文基于金融开放与安全的双重视角,拓展了对资本流入结构与金融稳定的认识,为开放经济体维护金融稳定提供了新思路。基于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了重点监控公共部门和企业部门资本流入,改善金融开放条件,完善宏观审慎政策的建议,以维护金融系统稳定。
本文从“政府—市场”关系这一视角出发,探讨了农村金融服务创新如何通过兼顾效率与公平来推动农户包容性增收。具体而言,本文以当下典型的农村金融服务创新——农户贷款分类设计为例,基于“十三五”时期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农户家庭微观调查数据,利用最小二乘法和工具变量法实证分析了农村金融服务创新对农户增收的影响。研究发现,农户贷款对农户家庭增收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且处于不同收入水平的农户都能通过获得贷款而实现增收目标;在区分政府引导的政策性农户贷款和市场主导的商业性农户贷款后,发现两者都能有效促进农户增收,进而体现出政府引导下的农村金融服务创新的普惠性。上述结论充分证实了政府引导和市场主导的我国农村金融服务创新支农的有效性,表明如果统筹好政府功能和市场机制,金融创新服务“三农”就可以摆脱效率与公平两难选择的困境,更好满足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金融服务需求,最终形成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协同推动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新格局。
泛ESG基金是我国培育耐心资本的重要领域。但随着资本市场环境的日趋复杂,基金经理“口惠而实不至”的行为时有发生,严重制约了耐心资本的培育进程。本文结合ESG评级机构间竞争愈发激烈的现实背景,考察了ESG评级竞争对泛ESG基金履行投资承诺的影响。研究发现,ESG评级竞争能够有效推动泛ESG基金履行投资承诺,且在股票池规模较小、经理人管理基金数量较少、所属基金管理公司规模较大的样本中影响更加显著。机制分析表明,ESG评级竞争能够通过改善市场信息透明度、增强机构投资者和媒体监督,以及增加基金的投研活动和绿色基金经理数量来促进泛ESG基金履行其负责任的投资承诺;但受制于外部制度环境和市场环境,这一治理作用的发挥存在明显的边界条件。环境规制强度这一正式制度与ESG评级竞争具有互补作用,但环境政策波动性会干扰ESG评级竞争治理作用的发挥;中介组织较高的发育程度则有助于ESG评级市场的完善,强化ESG评级竞争的有效性。经济后果检验表明,泛ESG基金履行投资承诺往往伴随着财务回报的牺牲,对基金收益率产生负面影响。上述研究结论不仅为理解ESG评级的影响效应提供了新的视角,还为监督治理泛ESG基金履行投资承诺提供了政策思路和决策参考。
本文基于2007—2022年我国246家商业银行非平衡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气候政策调整对银行贷款损失准备计提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气候政策调整会显著增加银行贷款损失准备计提。该结论在考虑内生性问题以及进行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基于银行和实体企业角度进行的机制分析发现,气候政策调整会通过风险管理机制增加银行贷款损失准备计提。异质性分析表明,对于规模较大、资本充足率较高的银行,其贷款损失准备计提受气候政策调整的影响较小;而气候风险敞口较大银行的贷款损失准备计提受气候政策调整的影响较大;宏观审慎监管则可缓解气候政策调整对银行贷款损失准备计提的影响。进一步分析发现,银行会通过减少对公司的信贷供给而降低自身的风险暴露。本文的研究结论对政府和主管部门保持气候政策连贯性、加强对银行业气候风险管理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建立在跨政府网络与国际金融软法基础上的全球金融监管机制,存在代表性不足、正当程序欠缺以及在实施阶段擅自嵌入制裁机制与扩大适用对象范围等问题,其在传统国际法框架下的合法性久遭质疑。伴随主要大国转向极端的单边主义,传统基于国际硬法的多边合作模式陷入共识削弱、程序僵化、规范脆断的泥淖。与此同时,全球金融监管却凭借多元参与、开放论辩与具有韧性的制度安排,提供了一种维持多边合作持续运转的现实方案。全球金融监管机制“合法性”与“实效性”的这一错位现象表明,以合法性作为实效性前提的规则主义逻辑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失效。据此,国际法的功能不应再局限于提供基于主权共识的确定性规则,还应涵盖在多个领域构建以技术共识为基础、以持续论辩为核心形式的柔性协商机制,维持多边合作的开放性与延续性。
创办时间: 2012年1月 主管单位: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 编辑部邮箱: cbrcfrr@126.com 刊期:月刊 国内统一刊号(CN): 10-1047/F 国际标准刊号(ISSN):2095-3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