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文红;蒋则沈;
近年来,金融科技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兴起,以区块链为代表的分布式账户被认为是最有发展潜力的金融科技技术。作为其应用形式之一,比特币等私人数字货币快速发展,但也积累了潜在风险,引起各方广泛关注。国际组织、各国央行和监管机构均高度重视、密切跟踪研究金融科技的发展应用及其对金融稳定的影响,目前总体认为,分布式账户、区块链技术尚处于起步阶段,能否实现大规模推广并产生变革性影响,还有待观察。数字货币按照发行主体可分为私人和法定数字货币。对于比特币等私人数字货币,各国普遍认为其不是法定货币,并持续向投资者提示相关交易活动风险。对与私人数字货币相关的金融业务,各国要么严格限制或禁止,要么按照业务属性纳入现行监管框架,主要涉及以数字货币为基础资产的衍生品交易、为数字货币交易提供支付服务、数字货币交易平台等。此外,各国普遍认定首次代币发行(ICO)为一种公开融资活动,多数国家将其界定为证券发行行为。对于法定数字货币,各国均予以密切关注、积极跟踪研究,但多数国家尚未提出实质性的具体发行计划。本文认为,针对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监管者应遵循"技术中立"原则,按照金融业务本质实施监管,维护市场公平竞争;及时对金融科技/互联网金融业务进行"穿透定性",防止冒用"技术"名义违法违规开展金融业务;加强对金融机构与科技企业合作的监管,强化对信息科技风险、外包风险和其他操作风险的管控;同时,持续加强跟踪研究和监测分析,做好专业知识、人才队伍、政策措施等方面储备。
2018年06期 No.78 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2K] [下载次数:2697 ] |[引用频次:92 ] |[阅读次数:2 ] - 蔡宁伟;
2008年次贷危机后,美国通过健全监管机构、完善各自职责、出台新法案、组织压力测试、开展检查处罚等一系列措施,实现了金融监管体系的再造和完善,进一步降低了发生系统性风险的概率。本文梳理了危机后美国金融监管机构对外资银行的主要监管要求变化,回溯其监管改革背后的动因,分析其监管规则的特征与发展趋势,并提出了具体的应对路径。在强监管的大背景下,预计未来美国金融监管机构对外资银行或尝试建立独立于巴塞尔委员会外的"美国规则",持续加强外资银行监管,并不断完善对关键环节和个人的控制,进一步拓展其"长臂管辖权"。作为应对,我国须加快建立独立的人民币金融体系,加强国家间的互利合作,实施内外无差别的银行业监管,审慎推动在美银行机构的设立与业务开展,加强在美机构及其雇员的管理,履行必要的合规责任与反洗钱义务,避免遭受不必要的监管检查和无谓的监管处罚。
2018年06期 No.78 13-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1K] [下载次数:796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1 ] - 吴红兴;韩玉嘉;郑哲;
本文借鉴结构损伤探测原理,尝试以期限利差、信用利差、流动性利差和刚兑利差作为观察债券市场整体波动脆弱点的基础,利用因子分析法构建衡量我国债券市场脆弱性的指数;运用脉冲响应分析、方差分解技术和格兰杰因果检验等方法来评估货币市场、股票市场、外汇市场、经济因素等相关指标变动对该指数的影响力度、方向及其因果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债券市场短期具有较强的自我惯性运行特征,但从中期来看,外汇占款环比变动、名义GDP当季同比指标对债券市场脆弱性的影响力度较为显著并呈逐期加强的趋势;在正负两个方向均有一些检验显著的冲击指标;同时部分冲击指标对债券市场脆弱性的滞后影响也值得重点关注。未来,我国应进一步完善债券市场脆弱性监测体系,在出台相关宏观政策工具前应事先评估相关指标因素对债券市场的冲击力度、方向和因果关系,再合理地安排好政策出台的顺序、力度和时机,以实现高质量经济增长和防控系统性风险之间的有效平衡。
2018年06期 No.78 3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4K] [下载次数:341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1 ] - 刘少军;
我国整个金融法体系和内容正在进行全面修订,以适应近20年来金融业务和机构不断发展和落实《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的需要。目前,按照国家的立法规划和正在起草和审议中的立法草案,其他金融法的内容框架体系已经基本确定,只有国家开发性和政策性金融机构的立法问题还存在较大争议,有些专家学者主张单独立法,也有许多专家学者主张综合立法;同时,对我国开发性金融机构立法的具体内容和监管规定也存在比较大的争议。本文认为,在我国目前的立法背景下,开发性金融机构应该综合立法,在立法中对其特殊内容进行特别规定,并且应该采取综合监管体制,以适应我国目前国情和整体金融经营体系,以及改革后的国家金融监管体系和整体金融法治体系的需要。
2018年06期 No.78 48-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1K] [下载次数:846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 ] - 李瑾;
近年来,随着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商业银行正逐步突破物理网点辐射范围的限制,实现银行基层网点的发展转型。从新时期商业银行基层网点的发展历程和面临的新形势出发,本文确立了以"强转型为主,智转型为辅"的基层网点发展阶段,并据此选取商业银行基层网点竞争力评价指标,采用序关系分析法、熵权法和综合集成赋权法等测算指标权重,构建商业银行基层网点竞争力评价模型。在此基础上,本文运用该评价体系对基层网点竞争力进行实证分析,并得出相应发展建议。本文所构建的商业银行基层网点竞争力评价分析方法,其评价指标、权重分析法和评价分析思路具有普适性,可为商业银行基层网点竞争力评价以及发展转型提供重要的理论和决策参考。
2018年06期 No.78 62-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99K] [下载次数:673 ] |[引用频次:64 ] |[阅读次数:3 ] - 张家林;
随着金融科技(Fin Tech)的不断发展,诸多风险也随之产生。监管科技(Reg Tech)被认为是防范和应对金融科技风险的主要手段。其本质是采用技术手段,在被监管机构与监管机构之间建立一个可信、可持续与可执行的"监管协议和合规性评估、评价和评审机制",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空间。在智能投顾领域,应用监管科技可以根据监管要求对相关数据进行实时监控。新加坡金融管理局针对数字顾问模式的特点和风险,应用监管科技手段对其模型算法进行监测,有效避免了可能对数字顾问的客户造成的不利影响。未来的智能投顾监管框架仍应以宏观审慎监管和微观审慎监管为基础,并通过发展分类账户来避免量化交易和程序化交易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协同交易等风险。
2018年06期 No.78 76-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9K] [下载次数:2000 ] |[引用频次:79 ] |[阅读次数:3 ] - 赵鹞;
本文提出了"国家快速支付体系"的构想,并应用市场结构理论研究了金融科技创新给零售支付市场带来的结构性影响,对快速支付体系未来发展的影响进行情景分析。基于绝对市场份额、相对市场份额与去中心化三个市场结构模型,具体分析了在无政府干预的情形下,国家快速支付体系三种市场结构对支付体系普适性、安全性与高效性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每一种市场结构都有优劣,都难以有效兼顾普适性、安全性与高效性,去中心的市场结构可能并不像直觉判断的那样有明显优势。本文为后续国家支付体系的发展演进及政策应对提供了一个基础分析框架,相关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拓展和深化。
2018年06期 No.78 94-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5K] [下载次数:28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 ] <正>国际监管组织1.国际支付和市场基础设施委员会敦促业界采取提高批发支付安全性的战略国际支付和市场基础设施委员会(CPMI)是支付、清算、结算和相关安排的全球标准制定者。2018年5月8日,CPMI发布最终策略战略,敦促利益相关方采取共同的战略,以提高涉及银行、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和其他金融机构的批发支付的安全性,降低与终端安全相关的批发支付欺诈风险。
2018年06期 No.78 109-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2K] [下载次数:22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正>《金融监管研究》旨在传播金融监管思想,提升金融监管理论与政策研究水平,服务金融监管理论创新与工作实践。近年来,《金融监管研究》的发行量持续保持在1.5万本左右,在学术界、政策层、金融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持续提升。根据最新发布的《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版(2017版)》,《金融监管研究》在金融类期刊中的综合影响因子排名已上升至第二位,同时持续
2018年06期 No.78 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7K] [下载次数:5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