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极端天气冲击下的风险传导与“双支柱”调控策略研究

    郝大鹏;

    近年来,我国极端天气事件的发生频率和强度明显上升。本文首先构建了我国2006—2023年的极端天气风险指数,并利用SVAR模型和包含极端天气风险冲击、企业碳排放与金融摩擦的DSGE模型,探究了极端天气风险对我国实体经济和金融风险的具体影响及其机理,并讨论了“双支柱”框架下宏观审慎政策调控极端天气风险的效果。研究发现:极端天气风险冲击不仅会带来我国实体经济活动的显著下滑,还会推升金融风险;极端天气风险的上升会带来信用风险溢价和不确定性的上升,进而会加剧极端天气风险对实体经济的紧缩效应;在“双支柱”调控框架下,降低金融摩擦或实施盯住产出的逆周期绿色技术创新支持政策,不仅有利于缓解极端天气风险带来的实体经济下行压力,也可以避免金融风险的过度积累,有利于实现“稳增长”和“防风险”的双重目标。本文的研究对于我国提升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坚持“稳增长”和“防风险”双底线宏观调控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025年07期 No.163 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24K]
    [下载次数:6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6 ]
  • 货币政策、宏观审慎政策与行业尾部风险

    李丽雯;项后军;

    本文利用2009年第一季度至2022年第四季度的面板数据,研究了货币政策、宏观审慎政策对行业尾部风险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单一的宽松的货币政策会引发行业尾部风险,但是搭配使用紧缩的宏观审慎政策则有助于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行业尾部风险。这意味着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形成的“双支柱”调控框架对行业尾部风险存在协同治理效应。该结论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异质性分析表明,在经济或金融下行期,“双支柱”调控框架的协同治理效应强于上行期;借款者流动性、借款者贷款型和其他类型的宏观审慎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同治理效应较好。此外,作用渠道检验表明,宽松的货币政策会以加剧期限错配、降低现金持有水平的方式增加行业尾部风险;而紧缩的宏观审慎政策则能削弱宽松的货币政策的刺激作用,缓解行业期限错配、抑制现金持有水平下降,从而避免行业尾部风险上升。本文研究为防范化解经济金融重大风险提供了相关的经验借鉴。

    2025年07期 No.163 22-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24K]
    [下载次数:8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1 ]
  • 绿色债券发行与企业绿色创新——基于央行担保品扩容政策的视角

    王玉林;周亚虹;于云云;

    央行担保品扩容政策作为现代中央银行制度的重要创新举措,是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要。本文基于2018年6月绿色债券纳入央行合格担保品范围这一准自然实验,采用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了发行绿色债券对企业绿色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央行担保品扩容政策的实施对发行绿色债券企业的绿色发明专利和绿色实用新型专利的申请数量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这种激励作用在高科技企业、重污染企业、小微型企业中表现得更为显著。机制分析发现,绿色债券纳入央行合格担保品范围通过提高企业的融资可得性,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增加了企业的研发投入,进而促进了绿色创新活动。进一步的分析发现,绿色债券纳入央行合格担保品范围可显著降低企业的碳排放强度,并显著提高企业ESG水平。本文的研究结果丰富了央行担保品扩容政策效果的讨论,有助于更好地实现新型货币政策工具的调控作用,引导资金流向绿色项目,助力我国经济的绿色转型升级。

    2025年07期 No.163 4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18K]
    [下载次数:18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 ]
  • 董事高管责任保险与企业僵尸化风险

    张十根;陈力维;

    公司治理机制是影响企业僵尸化风险的重要因素,但鲜有文献从董事高管责任保险(即“董责险”)这一视角考察公司治理机制对企业僵尸化风险的影响。本文以2007—2022年我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对董责险与企业僵尸化风险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购买董责险不但不能防范反而会推高企业僵尸化风险。基于管理层投融资决策以及企业盈利能力视角的机制检验结果表明,诱发管理层机会主义行为以及损害企业盈利能力在董责险影响企业僵尸化风险的过程中发挥了链式中介作用。拓展性研究发现,董责险对管理层的保护程度越高,推高企业僵尸化风险的作用就越大;而促进保险行业发展、提升公司信息透明度、合理对管理层进行激励以及强化对管理层的监督则可以有效治理董责险所诱发的企业僵尸化风险。本文的研究发现可以为企业理性购买董责险,防范企业僵尸化风险,提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提供一定的经验参考。

    2025年07期 No.163 60-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41K]
    [下载次数:7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4 ]
  • 银行数字化转型驱动下的信贷结构调整与信用风险调控

    刘芳嘉;叶蜀君;

    随着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银行数字化转型正驱动信贷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本文将数字化转型纳入银行信贷结构的理论框架,探究数字化转型对银行信贷结构及信用风险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运用我国2013—2023年155家商业银行的面板数据作为样本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1)银行数字化转型会改变银行信贷结构,信用贷款占比增加,担保贷款占比减少。其中,业务维度的数字化转型对信用贷款占比的影响最为显著。(2)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中小银行和高存款依赖型银行受数字化转型驱动更倾向于增加信用贷款占比。(3)数字化转型可以降低银行信用风险,并在信贷结构对信用风险的影响中具有显著的调节效应,削弱了信用贷款与担保贷款对银行信用风险的不利影响。

    2025年07期 No.163 8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43K]
    [下载次数:13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5 ]
  • 金融科技与企业突破式绿色创新效率——兼论金融科技与科技金融的协同效应

    李双圆;徐晓莉;

    本文以2014—2023年沪深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揭示了金融科技提高企业突破式绿色创新效率的微观机制,并进一步分析了金融科技与科技金融的协同效应。研究发现:(1)金融科技通过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知识积累和强化外部监督,显著提升了企业突破式绿色创新效率;(2)异质性检验发现,相较于高创新能力、高融资约束与成熟期的企业,金融科技对低创新能力、低融资约束与成长期企业的突破式绿色创新效率的提升作用更为明显;(3)金融科技只有在良好的知识产权保护和绿色金融改革创新下才能促使企业加大探索式研发投入并吸引公众监督;(4)进一步的研究发现,金融科技与科技金融政策协同,可引导外部耐心资本入驻,对企业突破式绿色创新效率产生“1+1>2”的协同效应。本研究为统筹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构建金融科技与科技金融协同发展的新型创新生态体系,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证检验。

    2025年07期 No.163 97-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22K]
    [下载次数:30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 下载本期数据

创办时间: 2012年1月
主管单位: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
编辑部邮箱: cbrcfrr@126.com
刊期:月刊
国内统一刊号(CN): 10-1047/F
国际标准刊号(ISSN):2095-3291

 
 
访问量:305802